大坑
大坑原名大坑罟,「罟」是指以人力遷拉漁網捕魚;大坑係指大河,本里昔乃位於宜蘭河舊河道出口附近,居民於沿海地區設罟捕魚,因之稱為大坑罟。本里在清代屬於大坑罟庄;日據初期,明治33年(1900)將大坑罟庄分為下寮、大坑罟及過港三庄,次年(1901)將該三庄重新併為大坑罟庄;大正九年(1920)改大坑罟庄為大字,下轄大坑罟小字;光復之後,大坑罟大字又改為大坑罟里,民國39年行政區調整方案,將原來三個字之里名簡化為兩個字,大坑罟里遂改稱大坑里。
本里面積1.22平方公里,居民390戶,1623人,原以陳、林、黃、楊、莊五姓為多。居民以漁業為主,農業居次。水稻為主要農產品,漁產則因季節而有所不同。漁民往往乘竹筏從事沿岸漁撈,傳統式牽罟仍然存在。所產「蝦姑頭」外形奇特,滋味鮮美,他處少見,為海鮮中之佳餚。
大坑河係一灌渠道,為本里及武營里之交界,會頭城河入海。沿海為沙岸,有頭城海水浴場,為本縣規劃最完整之海水浴場,設備完善。浴場北方有義人溫文龍銅像及義行勒石,供人憑弔。海水浴場旁有中華國際電信頭城海纜通訊中心,目前有臺琉、臺呂、臺關三條海底電纜系統,為全臺灣?供迅速而高品質的長途電信服務。里內主要的公共設施有基督教女青年會聽濤營電臺、頭城網球場、大坑集會所等。里內寺廟有協天宮、中興廟、威靈廟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