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城
石城里舊名「石城子」為防禦山地土著(泰雅族)來襲,砌石為城壘,因此得名,據云今日海濱仍可見舊日石壘遺蹟。近日新說則以此城壘為西班牙、荷蘭據臺時期的海防據點。本地古來即為進入蘭陽平原孔道,現今宜蘭線鐵路由此出隧道,濱海公路亦經過。
本里位於頭城鎮最北部,西北隔山與臺北縣貢寮鄉相接。面積3.54平方公里,居民126戶、482人,原以吳、沈、林、簡、藍諸姓為大,近年人口流失,成為本鎮人口最少的里。大里在清代屬於大里簡社;日據初期,明治三十三年(1900)的行政區域,將大里簡社分為石城、桶盤窟、大里簡及蕃薯寮四社,明治三十四年(1901)的查定區域,又將四庄重新併為大里簡社;大正九年(1902)改大里簡庄為大字,下轄石城子、桶盤窋、大里簡及蕃薯寮四小字,光復之後,將石城子、桶盤窟合併為石城里。
本里地當本鎮北部咽喉,清代有隆隆嶺、草嶺古道,交通地位重要。與臺北縣貢寮鄉交界,境內大多屬山區,瀕海有一小港。居民多賴漁業為生,主要產物有龍蝦、九孔、石花菜等。為北迴線鐵路及濱海公路進入宜蘭第一站。石城漁港、石城車站、大里國小、桶盤堀橋、草嶺橋、隆嶺古道南入口均屬本里,濱海公路南向右側有苦名的草嶺慶雲宮,背山面海,風景絕佳,依欄遠眺,龜山島在望,冬李日出恰在島處,有「龜山朝日」之稱,為舊蘭陽八景之一。石城衛生站旁有一小道可抵宜、北交界處之虎字碑,劉明燈所書「虎」字在夕陽下凜凜有神,再往前行有劉明燈書「雄鎮蠻煙」勒石,氣魄雄偉,為另一著名古蹟,假日遊客絡繹不絕。